【城市记忆】苏州河畔的工业遗产再生:从棉纺厂到文创园的艺术蜕变

⏱ 2025-08-17 20:09 🔖 爱上海娱乐联盟419 📢0

【城市观察】清晨的苏州河泛着细碎金光,岸畔那排锯齿形屋顶的灰砖建筑群最先被阳光唤醒。这里曾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信和纱厂,如今门楣上"M50"的红色标识,标记着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创园区身份。

记者走进7号楼原纺纱车间,高耸的钢筋桁架下,意大利画廊正在布展。策展人Luca指着裸露的水泥柱说:"这些1930年代的工业痕迹是我们选择入驻的重要原因。"墙面保留着"安全生产"的朱漆标语,与当代抽象画作形成时空对话。园区档案室保存的老照片显示,鼎盛时期这里曾有2000名女工同时作业,纱锭的轰鸣声能传过整个普陀区。

"改造最难的是平衡保护与创新。"园区总规划师陈明道出改造秘诀。他们完整保留了德国西门子1925年生产的变压器,将其变成艺术装置;原棉纱仓库的滑轨系统改造为移动展墙;就连厂区铁轨枕木都被做成休憩长椅。最令人称奇的是将锅炉房改造成的全息剧场,利用原有烟道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。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
沿着莫干山路漫步,艺术生态已自成体系。老工人食堂变身成网红咖啡实验室,保留着搪瓷饭盒陈列墙;原厂长办公室现在是以纺织为主题的设计书店;甚至消防水池都改成了水下摄影棚。来自法国的涂鸦艺术家JR在这里创作了长达50米的《纺织女工》系列,用数码技术将历史照片投射到斑驳的砖墙上。

数据印证着这场蜕变的成功:园区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,集聚了23个国家162家艺术机构。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中,有三分之一创作者在此设立工作室。更难得的是,园区仍保留着10%的原创始企业办公室,老职工们组建的"纱厂故事会"成为最受欢迎的导览项目。
新夜上海论坛
傍晚时分,夕阳为锯齿形屋顶镀上金边。老工人们在下班铃改造的钟声里打太极,年轻人在锅炉咖啡厅讨论NFT艺术展。苏州河的水依然静静流淌,见证着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新陈代谢。(字数:1580)

【延伸阅读】同系列工业遗产改造案例: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1. 浦东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(当代艺术馆)
2. 虹口1933老场坊(时尚创意中心)
3. 黄浦江南造船厂(世博城市实践区)